温岭人的命,是夹糕给的。

温岭人的一天,从一筒喷香热乎的夹糕开始。评判一个人是不是正宗的温岭人,用一筒夹糕来考量就足够了。夹糕的量词,用的是筒,而不是条、根。当地方言中, 夹糕要念成“gie糕”, 跟“摔跤”的方言一样。至于该写成夹糕还是嵌糕,的确颇费一番思量,我请教了诸位高人、学者,包括训诂学的教授之后,终于得出结论,应该用“夹”字,而不是“嵌”字,因为“嵌”字,是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的凹处,而夹糕是用软糯粘牙的热年糕,夹住(包裹住)各色美味馅料,就像肉夹馍,并没有把馅料镶嵌到皮里。

温岭人富有创新精神,他们能把一座废弃的采石场点化成国家4A级景区,能把一段普通的年糕变身为丰腴柔软、美味可口的夹糕。夹糕脱胎于年糕,但跟寻常年糕的吃法完全不同。在江南的农村,每到旧历新年,家家户户要捣年糕。捣年糕,是力气活,把糯米与早米按一定比例搭配,放在捣白里用人力捣,很是费劲。后来,有了“机器糕”——用机器捣的年糕,就省心多了。

温岭人爱吃的夹糕,是用在石白里捣成的热气腾腾的鲜糕段做的,鲜糕段要裏在棉被中保温。有主顾买时,卖糕人就从棉褥下的糕团中,抓出一团热气腾腾、软软乎乎的糕段,放在桌板上,一揉一摊,只消片刻,乌篷船外形的糕皮就揉好了。

馅料是夹糕的灵魂,通常有炒米面、油条、胡萝卜丝、绿豆芽、猪肉块、土豆丝、芹菜、辣包菜、洋葱等,想吃什么夹什么,真正的民主自由。绿豆芽的爽脆与胡萝卜的甜糯是不可少的,肥瘦得当的五花肉块,用来提升夹糕的鲜香。如果有某位小姐娇滴滴地说,我不要肉块,那必定招致本地人鄙夷的眼光,认为她不懂夹糕的真谛。

肉块提高了夹糕的档次,也提高了夹糕的价格,所以加不加猪肉由主顾自个儿定,喜欢吃肉的,必定少不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摊主从盆里谦出一块猪肉块,称了分量,乱刀之下,砍成小肉块。有个性的人通常不按常理出牌,他们将油条或泡虾切碎,裹人其中。还有更奢侈的,要加虾肉和猪大肠,这已经是夹糕中的“战斗机”了。

馅料摊好后,把饼状的年糕皮对折,像包饺子似的用手粘成筒状。最后加人的一勺肉汤,让夹糕的灵与肉得到升华,糕团中丰富的馅料得到了肉汤的浸润,一口下去,年糕的韧劲、油条的松脆、猪肉的鲜香、馅料的美味,尽在糕中。北方人把夹糕称为江南大饺子,正如他们把麦虾称为江南刀削面。

卖夹糕的,通常有一张长桌,七七八八的盆子里,摆的是各种烧熟的馅料,煤炉里永远煮着香喷喷的肉块。早年,卖夹糕的摊主,拿出糕团包馅料,从来不用筷子,都是以“五爪金龙"代替筷子。他们说,筷子哪有手灵活呢?根据主顾的需求,流星赶月般地,从盆里东抓一撮西抓一撮,把各种作料分摊到糕饼皮上,也没有“卫生不卫生”之类的讲究,粗犷,随意,符合温岭人的做派。现在,卖糕人都戴一次性手套,文明作业了。

典型的温岭式早餐,就是一份夹糕,外加绿豆面碎或者豆腐脑,要么就是豆腐干骨头汤。夹糕是温岭人的乡愁,在外的温岭人时不时以哀怨的腔调念叨着夹糕,倾诉着对夹糕那份无以言表的爱。除了初恋,恐怕只有夹糕让他们念念不忘。我的一位朋友,在外混得风生水起,混成了社会名流,每次回家乡省亲,总有各路人马争先恐后要给他接风。他不爱在星级酒店吃千篇一律的自助早餐,喜欢到尚书坊、贪吃街的石板屋、文化桥、老车站、五角场这些地方的糕摊吃夹糕。他觉得这样才能重新接回家乡的地气。他说,在外工作那么多年,只有吃到夹糕,才有回家的感觉。每次他回家,知根知底的朋友,总是用夹糕、泡虾外加烂脚咸菜、苋菜梗、鱼生之类的臭东西,满足他那如黄河之水般滚滚而来的乡愁。

多年前,曾经采访过一位旅居海外的老华侨。这位侨界领袖跟我说起小时候吃过的猪肉夹年糕,一往情深。小时候吃过的猪肉夹年糕,对他而言,是至高无上的美味。算起来,他离开家乡已经一个甲子。每次回到家乡,他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在街头的小吃店,买一份夹糕,美美地吃上一顿。这夹糕里,包含着多少游子思乡的滋味啊!

作家古清生说得极是:“在童年喜欢上的口味,再难以改变,那种味道的记忆,很难从心灵中被格式化掉。所以,味觉是故乡给出门人装置的终生的味道识别系统,带着这个识别系统,人们在饭桌上就很容易地分别出是故乡还是异乡。"所以,无论行过多少路,看过多少云,走过多少桥,爱过多少女人,赚过多少大钱,尝过多少美味,每一个温岭人的味蕾里,都隐藏着对夹糕的执念。


石占小吃网专门提供各种小吃保密配方,小吃秘方工艺,小吃商用技术,真正可商用的小吃技术配方,如夜市小吃配方,传统小吃配方,网红小吃配方等,教程经测试详实有效,VIP会员免费学习,是小吃行业必备的参考资料.

联系我们 订单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