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,买了几只番薯,想切成丁熬番薯粥,结果番薯没吃完,就出差了。一出门就是十天半个月,回来时,番薯已发了芽,索性把它放在青瓷盘里,当绿植养了。番薯看上去像个大老粗,有一种野性的生机,没几日,长出绿萝一样一片一片的绿叶,看上去不再粗里巴叽,而是有几分风流婉转。

番薯是个好东西,煮、烤、熬、晒,皆可炮制出美食。番薯是明朝时从国外传过来的,那时广东人叫老外为番鬼佬,外国为番邦,所以这种源自外国的红薯就被叫作番薯,有点像外资企业中的琳达、玛丽。植物中凡是有番字的,多半有洋血统,比如番茄、西番莲。番薯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,大江南北皆有其踪迹。外国人肯定想不到,一块番薯,在中国能被捣鼓出这么多好吃的东西,拔丝红薯、香蕉红薯饼、炒红薯泥、番薯粉条、豆沙红薯饼、红薯粥、蜜汁番薯、番薯庆糕、番薯圆……天寒地冻之时,火炉里新煨出的番薯,喷香热乎,跟文人的“绿蚁新醉酒,红泥小火炉”一样有意境。

过年时,乡下亲戚送来一纸箱的绿豆面。如果我的文章中来一句“绿豆面里有红薯的香”,别处的人一定以为是出错了,只有吾乡人民会发出会心的微笑——家乡的绿豆面,虽以绿豆为名,但与绿豆毫无关系,是用番薯做的,只是因为色如绿豆而得名。别处的豆面,除了用红薯做外,还有以马铃薯为原料的,后者做的粉条,或灰白色或黄褐色,形状有圆的、细的和宽的。家乡的绿豆面呀,永远是细细长长的,如三月里的柳枝。

亲戚家在山区,春天时,晒笋干,夏天时,晾豆角,人冬时,做豆面。江南的农村,田头地角,房前屋后,只要有点空地,就见缝插针地种上番薯秧。每年秋天,番薯成熟时,扛着锄头去刨番薯,诗人们见了,是可以咏一句“带月荷锄归”的。霜降后,江南的秋风带着些许的寒意,起得早,庄稼地里还有白霜。秋天的果实,无论是树上的,还是地里的,只要秋霜一打,糖分就更足。立冬以后,乡里人开始了忙碌,他们把收来的一筐筐番薯洗净,磨成粉,做成绿豆面。一条条的豆面挂在竹竿上,等待阳光收去水分。晒干的豆面可以保存很长时间,是乡人们一年到头都能吃的食物。可煮,可炒,放点冬笋、青菜、咸肉,味道是极好的。

豆面碎是绿豆面中的代表作,家乡人民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、饱满丰富的创造力,创造出一道道跟豆面有关的美食。说是绿豆面碎,其实并不是碎屑,而是因为绿豆面韧性好,久煮不断,只得将绿豆面折断成两三寸长再下锅,故名绿豆面碎。将绿豆面浸泡在水中,待其涨得略微灰白,放在骨头汤或者肉汤中煮,如果只是用清水煮,味道未免有点寡淡,所以豆面碎中通常少不了肉骨头。没有肉骨头汤打底的绿豆面碎,明显少了几分诚意。

豆面碎在汤中沸腾翻滚,放入虾皮、紫菜、鸡蛋丝、豆腐干丝、榨菜丝,客气些的,要放上小肉丸子、牛肉丝,一碗令人垂涎欲滴的绿豆面碎就热腾腾地出锅了。老道的人,吃绿豆面碎时,喜欢加点醋,那鲜香,那咸酸,那吃到嘴里的滑溜爽口,令人叫绝。

说到豆面碎及嵌糕,温岭人总是底气十足。温岭的绿豆面碎,豆面与配料配合得天衣无缝,面汤不是清汤寡水,而是混合着豆面的醇、炊皮的鲜、肉丸子的香和榨菜的微辣,碎碎的豆面,吸饱了汤水的精华,醇厚鲜美,润滑可口。对着豆面碎呼噜噜吸一口,真是一口人魂。临海紫阳街上的大人豆面碎,味道也很好。我在三门出差时,吃过一碗牛肉豆面碎,热气腾腾的豆面上,有细细的一层牛肉碎和碧绿可人的青葱段,面与汤同样鲜美可口。一碗绿豆面,配上煎饺、食饼筒或者馒头,是一顿丰盛的早餐。早上吃上一碗令人熨帖的绿豆面碎,一整天都有种懒洋洋的舒服。

豆面碎要好吃,豆面是关键。豆面绝对不能松软无力,那些劣质的绿豆面,泡涨的时间稍微一长,就变得松松软软的,像纵欲过度的男人的脸,虚泡泡,颜色发白。这种绿豆面卖相不好,吃进嘴里软不拉叽,糊糟糟的,一点也没吃头。好的豆面碎,青绿有力,滑溜又醇厚,精神气十足,任你泡多久,英雄本色不改。在家乡,最有滋有味的早餐或者夜宵,常常离不开一碗咸香可口的豆面碎。

朋友到外地出差,想念家乡的绿豆面,在餐馆的点菜柜前点菜:来一份黄鳝炒绿豆面!店小二说,我们这里没有绿豆面。剽悍的汉子手一指,喏,那不是吗?店小二说,那不是什么绿豆面,那是红薯粉条!

没错,是粉条,可是你们的红薯粉条就是我们的绿豆面!


石占小吃网专门提供各种小吃保密配方,小吃秘方工艺,小吃商用技术,真正可商用的小吃技术配方,如夜市小吃配方,传统小吃配方,网红小吃配方等,教程经测试详实有效,VIP会员免费学习,是小吃行业必备的参考资料.

联系我们 订单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