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子豆腐皮
“撩”字很有意思,撩妹是撩,撩豆腐皮也是撩。豆腐皮是用黄豆做成的,黄豆的学名就是大豆,在家乡俗称毛豆,很乡土的名字,就像是在叫邻家小弟。在古代,豆称为菽,一千多年前,它就出现在《诗经》中,《诗经》里有“采菽采菽,筐之筥之”的句子,说明春秋时期,这种乡间作物已长满大地。小时候,我们都去地里捡过毛豆。乡人收割了毛豆,脱粒晒干,如果有遗漏,小孩子是可以去捡的。毛豆的豆荚是扁平的,豆荚上长着一层细细的茸毛,如孩儿面,所以称为毛豆。青春期的毛豆,豆荚嫩绿,青翠可爱,新鲜连荚的毛豆摘下来,用水一煮,就是煮毛豆,是很好的下酒菜,也有人剥了豆荚,捡出豆子炒着吃。绍兴有“十豆过酒”,下酒菜里有鲜罗汉豆、鲜蚕豆、带壳鲜毛豆、茴香豆、盐青豆、爆开豆、兰花豆、芽罗汉豆、笋煮豆和鸡肫豆。带壳鲜毛豆在酒馆里到处可见。
毛豆豆老珠黄后,就成了黄豆。细细长长、弱不禁风的黄豆芽,就是黄豆孵出的。黄豆更多的用途是做成各种各样的豆制品。把泡好的黄豆磨成浆,煮熟后就成了豆浆,豆浆用卤水可以点成豆腐。油泡、千张、面结、素鸡、臭千张、臭豆腐、豆腐乳、酱油、豆瓣酱……都离不开黄豆。一个素食主义者,凭一颗黄豆可以走完漫长的一生。佛寺道观里,豆制品是最常见的食物。国清寺的素斋,我吃过几次,有素鸡、素火腿、素鱼之类,十之八九都跟黄豆有关。
做豆腐皮之前要磨豆浆。黄豆提前泡好,用石磨磨成豆浆,滤掉豆渣后,倒在大铁锅里烧滚。农村的锅灶很大,大铁锅里可以倒入很多豆浆。豆浆烧煮时,会“噗噗噗"不停地冒出泡沫,要用勺子把泡沫全部撇除干净,这样锅里的豆浆会慢慢地结出一张乳白色的像粥皮一样的皮衣,这就是豆腐皮。别的地方也有称豆腐皮为“油皮”“腐竹”“豆腐衣”的,很是形象,我觉得把豆腐皮叫成“金衣”也未尝不可。
用一根细长的小竹竿子把热锅里的豆腐皮小心撩起,另一只手用菜刀或铲刀沿锅边在豆腐皮的四周铲上一圈,拎出来后,直接挂在院子里晾干。一张豆腐皮撩出后,锅里又会结出新的一张,就这样,一张接一张地撩起,挂满竹竿,远远看去,好像在晒纸。
二姑姐家里做豆腐皮时,我通常在边上傻看,有时也帮忙拉拉风箱,雾气和豆气弥漫了整个厨房。第一张豆腐皮撩出来后,二姑姐一般都是直接放到碗里,叫我现吃,说第一张豆腐皮营养最好。新鲜的豆腐皮不需要加料就很好吃,非常滑嫩。
豆腐皮撩得差不多时,豆浆变稀,无法再结出皮,就端出来直接喝。乡村里的豆浆是不掺水的,浓香白嫩,有明显的黄豆味,不知比店里的掺水豆浆强多少倍。点上卤水,做成豆腐或豆腐脑,豆腐脑如羊脂白玉,加点白糖或红糖,鲜香得不得了。磨豆浆剩下的豆渣被拿去喂猪,吃得猪直哼哼。
天台乡下,做豆腐皮时常可见,据说豆腐皮也是始于汉淮南王刘安,做豆腐时“其面上凝结者,揭取晾干,名豆腐皮”。先生是天台人,家里的豆腐皮都是乡下亲戚直供的,这么多年来,从来没有买过。天台的手捞豆腐皮在周边都是出了名的,淡黄色,如棉纸,如金衣,半透明,手感柔韧,人水不糊,有豆香味。
从前的乡里人,从小到老,从来不喝牛奶,依旧长得壮壮实实。乡人视豆腐皮为补物,大凡看产妇、看病人,都会送点豆腐皮,亲朋上门,撕一张豆腐皮,打两个土鸡蛋,加点红糖,烧成豆腐皮红糖鸡子点心,天台人称之为鸡子豆腐皮。豆腐皮鲜香,鸡蛋嫩得还在流黄,端上来,叫你趁热赶紧吃,一边还客气地说,乡下也没什么好吃的,吃碗鸡子豆腐皮,补补身子。有时新媳妇或新女婿上门,在豆腐皮汤里打五六个土鸡蛋也是常有的事。我与先生刚结婚时,跟着他回老家走亲戚,走一户人家,不是吃鸡子茶(白开水烧鸡蛋)、酒酿炖蛋、桂圆茶,就是吃鸡子豆腐皮,连着好几天,差不多吃掉一箩筐的鸡蛋,人都给吃撑了。
用豆腐皮做菜也很常见,一碗青菜炒豆腐皮,青青白白。或者把豆腐皮放凉水中泡软,把猪肉香菇豆腐干剁碎,用豆腐皮像包春卷一样包好,做成豆腐皮肉圆。上蒸笼蒸熟后,再放油锅里炸熟,喷香!江南有一道名菜炸响铃,就是把豆腐皮卷成铃铛状,干炸,口感松脆,吃时窸宰有声,仿佛秋风吹动国清寺屋檐上的风铃发出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