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乡间有一种点心叫桐子叶包,跟桐树有关。

春天收尾之前,赤龙山上的花开得心急火燎,春风一起,先是桃花,然后是桐花,再是棟花,一树一树地开。

桐树有两种:泡桐和油桐。泡桐开紫色的花,花筒很深,我曾经说过家乡的梅花糕像泡桐花,你如果看到春天的泡桐花,一定会同意我的说法。油桐,别名五月雪,不过我们那里都把它叫成桐子树。

在江南,油桐是常见的植物,在乡间,乡人衣服当不当减,只看桐子花有没有开。春天的最后一波寒流,是用来催开桐子花的。桐子花开时,五瓣白花清新素雅,花心里有一抹朱砂红,如宣纸上的朱砂印章。桐子花落地时,哗啦啦的,满地都是,如覆了一层白雪,让人轻叹一声:呀,桐子花落了。这种花如果落在大观园里,林妹妹说不定会拿一把花锄葬了它,可是油桐大多长在乡野,江南园林里甚是少见,许是它不太符合士大夫的审美,所以惜它疼它的人就少了。乡人忙于生计,哪有闲心闲情悲叹花开花落。

桐花落后,树上结出如豌豆的果子,叫桐子,等桐子长大、成熟,长成红的、青的或红中带青的果实时,就用竹竿打下。桐子用来榨油,旧时人家的油纸伞、油纸扇,就是用这种油涂抹的。

油桐先开花后长叶,花谢后,嫩叶从树枝间悄悄地冒了出来,小孩子们喜欢将这种嫩叶夹在书里,用力压几下,桐子叶片的形状就留了下来,带着天然的紫红色。春末夏初的几场雨,让油桐的叶子得到滋润,很快就长得宽大翠绿如巴掌,一片片在风里摇曳。

在乡间,桐子叶能派上不少用场。孩子们到田间摘野果子、采桑葚,没有袋子,如果边上有桐子树,就会摘几把桐子叶,当袖珍果篮。绿叶里面是艳红或紫色的果实,看着分外诱人。

桐子叶表面有一层油光,乡里人用来垫各种糕点。上蒸笼之前,先放几张桐子叶,再摆上馒头、发糕、圆子。糕点熟时,米粉一点都不会粘到蒸笼上。

早稻收割后,就等着过七月半了。一到立夏、端午、七月半,农家会做各种美食,用来祭祖、迎新。馒头、酒酿之类,一年四季随时可以吃,但是青团是清明时的小吃,桐子叶包则多半在七月半时出现。

老一辈规矩多,在温岭,按照旧俗,七月半要吃“八碗”,做糕干坯、煮豇豆糊、蒸桐子叶包。做糕干坯,也叫“起糕干坯”,就是在米粉里掺上白糖,揉好,又在米粉上撒上红糖,放人蒸笼蒸熟,这样,米糕会形成糖心夹层,更加香甜。豇豆糊又叫豇豆莳,类似于元宵时的山粉糊,只是多了豇豆。

如果没有青团,“青”只是田间地头的杂草,同样,如果没有桐子叶包,桐叶也只是一片平常不过的绿叶,不值得这么赞美。七月半前几天,乡人去摘桐子叶。桐子叶要选大人手掌般大小的,不能太老,也不能太嫩,要选墨绿色的那种,这样蒸出来的米糕,有桐子叶特有的清香。

家乡的桐子叶包是一种米糕,做时要在米粉中加人糕娘进行发酵,糕娘也有写成“糕酿”的,是发酵粉和面粉混合发酵而成的。

喜欢吃甜的,米浆中可以放些白糖或黄糖(红糖);喜欢吃咸的,则放一些肉末,再撒人几粒金黄的桂花或芝麻增香添色。把米粉舀到桐子叶中间,再将桐子叶合拢,用手掌轻轻压成香蕉形,桐子叶柔嫩,可屈可伸,不像别的树叶容易折断。一些地方用桐子叶做糕点时,会把叶子折成三角形或四边形,像包粽子一样包得严严实实。将包好的米粉团放到竹蒸笼中蒸熟。等到热气腾腾,一打开锅盖,桐子叶的清香扑面而来。剥开翠绿的桐子叶,就可以闻到甜味儿夹着桐子叶的清气,米糕上面还有桐子叶淡淡的纹路。

桐子叶除了蒸米粉糕,也有用来蒸玉米粉的,成品颜色金黄,清香扑鼻,香气随着袅袅的热气,钻进鼻孔。这种特有的草木滋味,简直让人“销魂”。这真是世上最好闻的味道。

清明的嫩艾草,端午的粽子叶,七月半的桐子叶,它们包裹的食物里,都有植物的芳香,这种香味,就是草木滋味,在吃到这些乡野小吃的时候,我们与山川大地已经有了最亲密的接触。

石占小吃网专门提供各种小吃保密配方,小吃秘方工艺,小吃商用技术,真正可商用的小吃技术配方,如夜市小吃配方,传统小吃配方,网红小吃配方等,教程经测试详实有效,VIP会员免费学习,是小吃行业必备的参考资料.

联系我们 订单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