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知道天台话里藏着多少玄机。

天台这地方,古风犹存,天台人的自称,不说我,不说俺,而是称“卬”。《诗经》里就有“招招舟子,人涉卬否”,大意是:船夫摇手相招示意上船,我不急着上船,留在岸上顾盼,看看我的心上人有没有随船而来。天台人自称为“卬”,并非土气,实在是大雅。天台人把锅称为镬,在镬中烧出八大碗、十六会签之类的美食,而在《吕氏春秋》中,就有“一镬之味”。一大早,天台人要看天气,所以早晨就成了“窥星”。天台人晨观天象,紫气东来,牛斗冲天狼,紫微星泛红,胃星入中宫,掐指一算,便知今日要吃糊拉汰。

糊拉汰的叫法,实在奇葩,细究起来,其实饱含了天台人的大智慧。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,以为是糊老太。后来才知道,所谓糊拉汰,就是天台式煎饼棵子。

糊拉汰,应该叫成糊拉拖,它有糊、拉、拖三道主要工序,只因为在天台方言中,“拖”字是念成“汰”的,故写成糊拉汰。糊拉汰,糊拉汰,糊是主旋律,是薄饼的灵魂。用冷水把面粉调成糊状,面粉的稠度很有讲究,不能太厚,不能太薄,要恰到好处,看上去有水在晃动,但不是在流动。

接下来,就是拉与拖。在鏊盘上涂一层油,舀一大勺面糊,铺在鏊盘上,转圈挂匀,摊成均匀的圆形薄饼皮,有的时候,薄饼皮子会有漏洞,赶紧捞一些面糊进去,查漏补缺,补住缺口。

在很多地方,摊饼皮一般用“竹蜻蜓”当工具。竹蜻蜓是我们童年的玩具,用两片竹片和一根棍子做成,状如蜻蜓,玩时将棍子放在两手中间,前后搓动双手给竹蜻蜓蓄力,放手时,竹蜻蜓就能飞向天空。不知何时起,竹蜻蜓被改良成了摊饼神器。如果没有竹蜻蜓,随手从厨房里捡一根细长的胡萝卜,中间插上筷子,做成T字形,当成替代工具,也是可以将就的。但天台的巧妇觉得自己的一双手,比竹蜻蜓更为灵巧,无论摊糊拉汰的面皮还是摊食饼筒皮,都是直接用手。她们认为手与面粉直接接触,更有感觉,她们右手撮一把面糊到整盘里,在滚烫的鳌盘里,用手把面糊均匀推开,一推一摊之间,一张饼皮就糊好了,这是天台女子的独门绝技。面对如此“慧”(当地方言,意为能干)的天台媳妇,我只能送上一个大写的“服”字。

过去天台有风俗,新媳妇进门,第一次下厨,会让她做糊拉汰或麦饼考验她的厨艺。所以天台媳妇,个个都会几样拿手的面点。

我二姑姐做糊拉汰,如流星赶月,家里常能吃到糊拉汰。有时我出远门回来,在半路上,二姑姐就打来电话问,回家想吃手擀面还是糊拉汰?

把一堆面粉变成一张香喷喷的糊拉汰,对二姑姐而言,也就是一二十分钟的事。她做糊拉汰,馅料用的是蒲瓜丝、南瓜丝、土豆丝,或者是豆腐碎。饼皮摊好后,上面或放豆腐加蒲瓜丝,或者是南瓜丝、萝卜丝,再撒点小葱、虾皮。蒲瓜丝做的糊拉汰有清气,南瓜丝做的糊拉汰带着几丝甜咪,豆腐做的糊拉汰又软又香,我都爱吃。有时她也会做鸡蛋糊拉汰,敲一个鸡蛋到面皮上,快速摊开划散,趁鸡蛋七八分熟,撒人香葱、黑芝麻、榨菜,香极了。

老杭大门口,有一个煎饼粿子摊,做的煎饼棵子很好吃。煎饼棵子的面皮比糊拉汰的要软一些,在面皮上抹甜面酱或辣酱,撒点葱花,夹根油条或火腿肠,卷起来压实,味道也很好。在杭州,我吃不到糊拉汰,有时会买一只煎饼棵子当糊拉汰的替代品。


石占小吃网专门提供各种小吃保密配方,小吃秘方工艺,小吃商用技术,真正可商用的小吃技术配方,如夜市小吃配方,传统小吃配方,网红小吃配方等,教程经测试详实有效,VIP会员免费学习,是小吃行业必备的参考资料.

联系我们 订单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