箬山之得名,据说是因岛上曾盛产箬竹。在南方,箬竹的叶子多用来包裹粽子。箬山以石著称,石头砌的屋、石头铺的路、石头搭的墙、石头雕的窗。箬山三面环山,西南濒海,居民皆住半山腰,二月春风似剪刀,夏秋的台风如青龙偃月刀,台风发飙时,会把屋顶掀翻,所以这里的屋顶总要压上大大小小的石块。有两句诗形容箬山风情,一句是“千家石屋鱼鳞叠,半住山腰半水滨”,这句纯粹是现实主义,而另一句“人家住在潮烟里,万里涛声到枕边”,则充满浪漫主义。

箬山跟福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,箬山的先民都是从福建泉州、惠安一带迁移而来的,岛上至今保留着浓郁的闽南风情。我在箬山街上行走,时不时会听到几句闽南话。上了年纪的阿婆,发髻上插着一根银簪,有时还插着一朵两朵的花。明明是浙东南的一个海岛,我却恍然间以为到了闽南渔镇。

扛台阁、七夕小人节、七星锣鼓、大奏鼓、百鱼灯会,是箬山独有的风情,元宵时的箬山有火树银花,百鱼灯会中的黄鱼灯、马鲛灯、海豚灯、墨鱼灯、鲳鱼灯、龙虾灯、花蟹灯……依次出场。俊俏的孩子穿着古装衣服,扮成各种戏曲中的人物,骄傲地坐在流光溢彩的亭台楼阁中,由村里精壮的汉子抬着前行,锣鼓压阵,仙乐飘飘,这一刻,每个村落都是喜庆热闹的。

到了七夕节,别处的人看着夜空,等着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,而在箬山,七夕节却成了特有的小人节。虽是小人的节日,也是丝毫马虎不得,一大早,门口的供桌上就摆放着彩亭或彩轿,彩亭里有姿态各异的绢人,底层是织女或妈祖,两翼为假山花园。闽南民间称织女为七娘妈,视之为小孩的保护神,所以到了七夕,有小孩的人家会准备糖龟、鱼鲞等供品,祭拜七娘妈,祈求七娘妈保佑孩子健健康康、平平安安。

在箬山,糖龟是七夕节最重要的食物。箬山方言中,糖龟要读成糖阄,发“究”的音。糖龟是用糯米和粳米加上红糖,在石日里捣成的软而糯的糕团,红糖用的是本地红糖,用农家田头的甘蔗制成,醇香浓厚,甜而不腻。这种色泽偏黄的土红糖除了上色,还可以给米粉增加额外的香甜。糖龟的做法,与捣年糕并无两样,只是捣出来的,是红糖味的糕团。纯手工捣捻出的口感,远胜于机器压制。

捣好的糕团用印模印上各种图案。糖龟的印模子,是用木头雕刻成的,长二十厘米,宽十厘米左右,里面是凹进去的,各家的印模都不同,但都是吉祥图案和吉祥字眼,最多的是乌龟和金鱼的印模,乌龟寓意福寿绵长,金鱼代表年年有余,也有梅花与喜鹊,是喜上眉梢之意,还有龙风呈祥。糕团放在印模里按压,印出来的图案有如浮雕,立体感很强,看上去拙朴又有古意,糖龟的背面或者四角,还有福、禄、寿、喜等各种浮雕字。大人们印大花图案,小孩子在边上凑热闹,嚷嚷着也要动手,大人拗不过孩子,拿小一些的圆形印模给孩子试手。糖糕印坏了也不要紧,把糕团拿出来重新揉一下,放回去再印。剩下的边边角角,也不会浪费,孩子们早就抓进嘴里,吃进肚里了。

糖龟有大小之分,大的称“大阄”,小的就叫“小阄”。大的是长方形的,三斤左右,看上去像一块汉砖;小的是圆形的,半斤上下,外形像一块铁饼。前些时候,去黄岩博物馆看了本土收藏家王裕祥的汉砖展,一块块古朴的汉砖里,有花鸟鱼虫,神态毕现,一时间走神,就想到了糖龟。

除了小人节,十二月年边的捣糖龟又是一阵忙活。在渔乡,糖龟是最有年味的糕点,谢年祭祀时少不了,女儿回娘家或亲朋来拜年,总要做一些糖龟作为回礼。家里头办喜事,也要有糖龟。糖龟软糯香甜,可以蒸着吃,也可以切片炸了吃,外面焦黄,里面软糯,别有风味。糖龟包上保鲜膜,放在冰箱里,一年都不会坏,想吃随时吃得到。

糖龟跟大奏鼓、小人节一道,成了箬山的标签。为了这块糖龟,央视不远千里跑来拍片,片中的一句话,我印象很深:“这种软糯可口的糖糕,国内多地可见,不过论块头和体积之大,还得数浙江石塘镇的糖龟。”糖龟里面,是渔家的狙犷与豪放。

石占小吃网专门提供各种小吃保密配方,小吃秘方工艺,小吃商用技术,真正可商用的小吃技术配方,如夜市小吃配方,传统小吃配方,网红小吃配方等,教程经测试详实有效,VIP会员免费学习,是小吃行业必备的参考资料.

联系我们 订单查询